在香港金融科技周的聚光灯下,一笔特殊的交易完成了跨链结算 ——9000 台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,通过区块链技术转化为数字资产,成功融资 1 亿元人民币。这是朗新科技与蚂蚁数科合作的国内首单新能源 RWA(现实世界资产)项目,更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估值逻辑:传统金融的现金流折现模型与区块链的 Token 化特性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。​

一、估值基石:DCF 模型如何给充电桩 "算身价"​

任何资产的估值都离不开对其盈利能力的判断,充电桩这类基础设施尤其如此。朗新与蚂蚁数科的 RWA 项目首先沿用了金融市场最经典的 DCF(现金流折现)模型作为基础框架,毕竟无论技术如何花哨,投资者最终追求的还是稳定的收益流。​

1. 现金流预测:充电桩的 "印钞能力" 测算​

DCF 模型的核心是预测未来现金流(CFt),这需要从收入和成本两端仔细打磨。在收入端,9000 台充电桩的 "吸金能力" 主要取决于两个变量:充电量和服务费单价。朗新旗下的新电途平台作为全国领先的聚合充电服务商,拥有得天独厚的数据优势 —— 通过 AI 选址算法、智能定价系统和历史运营数据,可以精准预测每台设备的利用率。例如,位于商圈的充电桩在节假日可能达到 90% 以上的利用率,而郊区场站则呈现明显的通勤高峰特征,这些数据都成为现金流预测的重要依据。​

服务费单价看似简单,实则暗藏玄机。它不仅要考虑当地电价政策、市场竞争格局,还要结合新电途平台的导流能力 —— 平台通过活动促销和用户运营能有效提升单桩收入,这部分增值收益也被纳入了估值模型。值得注意的是,项目明确将收益权限定为 "纯粹的服务费收入",电费成本由车主直接承担,这就避免了电价波动对资产价值的干扰,让现金流更加稳定可预测。​

成本端的考量同样细致。运营维护成本涵盖了设备巡检、清洁保养等常规支出;网络费用因朗新自身就是平台方而大幅降低,形成独特的成本优势;对于第三方运营商的充电桩,模型还扣除了相应的佣金分成。最终,每个计算周期的净现金流 = 总服务费收入 - 运营成本,构成了估值的 "血肉"。​

2. 折现率博弈:风险如何影响估值高低​

有了未来现金流的预测,还需要用合适的折现率(r)将其折算为当前价值。这个折现率本质上是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,直接反映了项目的风险水平。模型采用 CAPM(资本资产定价模型)框架计算:​

r = 无风险利率 + 市场风险溢价 + 特定风险溢价

无风险利率通常参考香港或内地同期国债收益率,这是投资者承担任何风险前的基准收益。市场风险溢价则考虑宏观经济波动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影响 —— 如果经济下行导致购车需求萎缩,充电桩利用率必然下降。​

最具特色的是特定风险溢价的计算。朗新与蚂蚁数科的团队需要评估:这 9000 台充电桩的地理分布是否合理?设备老化程度如何?客户集中度是否过高?这些传统风险因素之外,还要加上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新变量。幸运的是,新电途平台通过全方位的运营数据积累,为这些风险评估提供了扎实基础。​

二、区块链魔法:Token 化如何给估值 "做加减"​

传统的资产证券化(ABS)估值到 DCF 模型就基本结束了,但 RWA 项目的精彩之处在于 Token 化特性带来的估值调整。蚂蚁数科的区块链技术不仅改变了资产的形态,更从根本上影响了其风险收益特征。​

1. 正向赋能:三项技术创新提升资产价值​

蚂蚁数科为这个项目量身打造了 "物联网 + 区块链 + 隐私计算" 的技术矩阵,这些技术创新直接反映在估值模型中:​

流动性溢价的反向思考—— 通常资产流动性越差,投资者会要求越高的风险补偿(流动性溢价)。但该项目通过 Token 化实现了 7×24 小时链上交易,理论上比传统 ABS 的流动性提升数倍。参考香港市场数据,类似的 Token 化资产换手率较传统 REITs 提升 37 倍,这意味着模型中可以降低流动性风险溢价,从而降低折现率,提升资产估值。​

透明度带来的折价减少—— 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让充电桩的运营数据实时上链,每度电的收入、每次维护的支出都清晰可查。蚂蚁数科采用物联网设备直接签名数据的方式,从源头避免篡改可能,再通过隐私计算技术在保护商业秘密的同时实现数据可验证。这种技术方案大幅减少了信息不对称,模型中相应降低了 "信息风险折价"。​

智能合约节省的真金白银—— 传统 ABS 的收益分配需要层层人工操作,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错。该项目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分润,资金结算效率提升的同时,管理成本降低约 15%-20%。这部分节省的成本直接转化为净现金流(CFt)的增加,成为估值提升的另一重要因素。​

2. 风险平衡:新技术带来的新变量​

任何创新都伴随着风险,这些因素在估值模型中需要通过提高折现率来体现:​

监管不确定性是最大挑战。尽管项目已纳入香港金管局的 Ensemble 沙盒计划,但 RWA 的大规模推广框架仍在演变中。香港证监会采用 "透视原则" 监管 RWA,即穿透代币形式看底层资产,但具体到新能源资产的代币化,法律确权细节仍有待明确。​

技术风险同样不可忽视。智能合约是否存在漏洞?区块链网络安全性如何?蚂蚁数科虽然通过多重技术手段构建了安全防护体系,但模型仍需加入 "技术风险溢价" 作为应对。市场认知度不足则是另一重挑战 —— 投资者对新型资产的接受需要时间,初期可能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。​

三、估值校准:从理论到现实的平衡术​

一个完整的估值模型还需要考虑市场环境和发行结构,朗新与蚂蚁数科的项目在这方面展现了务实的创新。​

1. 相对估值法的交叉验证​

虽然 DCF 是核心方法,项目团队仍用相对估值法进行了辅助验证。他们参考了 ChargePoint、EVgo 等海外上市充电桩运营商的估值倍数(如 EV/EBITDA、P/S),发现传统运营商的估值普遍反映了市场对新能源基础设施的看好,但该项目因 Token 化特性理应获得一定溢价。​

更有参考价值的是香港市场的可比交易。同样在沙盒机制下的其他代币化项目,其发行时的收益率水平为本次交易的折现率提供了市场基准。结果显示,在考虑流动性提升后,该项目的合理收益率应低于传统 ABS 约 1-2 个百分点。​

2. 发行结构的风险控制​

最终发行的 1 亿元 Token 并非覆盖全部基础资产的现金流,而是只对应其中约 70% 的部分。这种超额抵押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了安全垫,在估值模型中相当于降低了违约风险溢价。蚂蚁数科的技术团队解释:"这就像给资产价值上了保险,当基础资产出现波动时,超额部分能吸收损失,保护投资者利益。"​

【省心锐评】

传统金融的估值逻辑并未被颠覆,而是被区块链技术重构了参数。